杨崧教授团队在春季西太平洋-东亚气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6-07-28

中山大学杨崧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与其指导的博士生李振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何编博士、南京大学胡春迪博士共同合作在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Intensified Springtime Deep Convecti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hilippine Sea Dries Southern China”(全部作者:李振宁,杨崧,何编,胡春迪)的研究论文,创新性地探讨了30年以上长期气候趋势尺度下春季南中国海和菲律宾海深对流加热增强对中国南方地区春季降水的显著动力抑制作用。原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30470

该研究成果揭示了,在1979-2013过去的35年里,春季南中国海及菲律宾海降水显著增多,对应的深对流凝结潜热释放有可观量级的增强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南方地区春季降水有显著减少趋势,春旱增多。作者分别利用全耦合以及理想大气模式证明了:由于春季南中国海及菲律宾海对流凝结潜热释放增强,强迫出异常的经向环流圈,其中下沉支位于中国南部地区,这一强迫作用通过减弱局地的气柱水汽辐合以及抑制上升运动,使得春季中国南部地区降水减少。

春季降水在中国南部扮演重要角色,部分地区春季降水可达到年总降水的40%。这一研究成果则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春季中国南部地区降水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1

?

1. (a) 春季降水在1979-2013年的长期趋势。等值线标注出的区域内春季降水占全年总降水的25%以上。(b) 春季850hPa风向风速、海平面气压以及500hPa垂直速度长期趋势。(c) 1a.中下方方框内垂直加热率的气候态廓线以及加上长期趋势的加热廓线。

2?

2. (a) 观测的降水和850hPa风场的长期趋势。(b) CESM全耦合模式模拟的加热试验减去控制实验降水和850hPa风场的差异。(c) 整层水汽收支的长期趋势。打叉区域代表辐合项贡献大于50%,打点区域代表平流项贡献大于50%(d) 展示变量与C相同,对象为CESM全耦合模式模拟的加热试验减去控制实验。

3

? ? ?图3. (a-c) CAM动力核简化模式模拟的加热实验减去控制实验在第369天的垂直速度、海平面气压和850hPa风场响应。(d) 展示变量相同,对象为CESM全耦合模式模拟的加热试验减去控制实验结果。

?